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文化社會學專題
Seminar on Sociology of Culture 
開課學期
103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李明璁 
課號
Soc7008 
課程識別碼
325 M026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社318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5人
外系人數限制:7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31Soc7008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〈文化社會學專題:資本主義與現代生活〉授課大綱
Seminar on Sociology of Culture: Capitalism and Modern Life

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4年秋—冬
時間:週一2:20 — 5:20pm
地點:社會系館 318 教室
授課教師:李明璁
camducklee@gmail.com 

課程目標
「『文化』是英語字彙中,第一第二或第三個最為複雜的字眼。」
— Raymond Williams

相對於人類學自發展之初便以文化作為核心議題,早期的社會學研究,多半聚焦政經制度與社會問題,而對「文化」疏於關照、或定位曖昧。隨著資本主義的日漸深化,與之並立的現代性文化亦展現了多元而矛盾的風貌,越來越多研究者,深入人們生活世界的「文化」生產與消費,或以「文化」作為分析各類議題(如階級、族群、性別等)的重要切點。

文化社會學所涉及之次領域(如媒介、消費、影像、藝術、音樂、文學、身體等)相當繁多,根本不可能統攝含括進有限的課堂中。因此本學期的專題討論課將以「資本主義與現代生活」作為主軸,並藉此聚焦於對相關重要文化理論的紮實閱讀、消化與運用。

課程將從現代性(modernity)發展的脈絡耙梳開始,回溯資本主義日漸滲入當代生活世界的歷程;接著透過閱讀馬克思主義傳統下不同觀點的經典論述,我們將思考在資本主義架構中「文化」如何深化宰制、或如何可能賦權;最後,回到此刻日常場景中,我們一起討論當代「文化」的諸多樣態:協商、爭鬥、拼貼、挪用、愉悅、踰越、消亡、創生……
 
課程要求
一、每週需按進度完成指定(必讀)文獻閱讀,並於週一中午12:00前,將下列兩份個人作業上傳至ceiba本課程網站(逾時繳交系統將自動標記):

(a) 備忘筆記(memo):請以大約一千字篇幅,精要說明當週必讀文獻中的主要論證軸線、及其與前週或你曾讀過相關文獻的關鍵對話點,最後請提出一個你讀完後會想請問作者或與大家進一步討論的問題。

(b) 讀書引文(quotes):請從當週指定文獻中直接引錄出至少五則原文(所謂一則quote,可以是一句或一段文字並附上頁碼;如原文為英文,請逕自譯成中文),以及你對該引文之簡要評論。

每週個人作業,共佔學期總成績40%。原則上不接受遲交,如有特殊理由請務必事先請假(但之後仍需補繳)。遲交兩次者以缺繳一次計算,無故缺繳兩次者,個人作業成績(即總成績之40%)將不予計分。

二、每週輪替一個小組(由2-3位同學組成)負責簡報,內容必須整合:當週所有讀本(含必讀和參考選讀)之摘要以及自行搜尋的相關補充資料。在簡報中,老師會視需要隨時插入提問,並帶領大家進行討論。負責報告組的同學,當週可免除繳交前述個人作業。小組各週簡報成績,加總後共佔學期總分之30%。

三、期末個人報告(5000字以上),佔學期總成績30%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(註記*為指定必讀文獻;其餘為參考選讀,選讀文獻並未納入影印讀本)

W01: 09/15 課程簡介

W02: 09/22 導論與暖身:個人與集體的「文化」經驗
本週無指定閱讀,故無須繳交memo & quotes。
但仍請於9/22(一)中午12:00 前將以下小作業上傳至ceiba:
『選擇一本近來你所曾閱讀、並自認與「文化社會學」有關連之書籍,請為之撰寫1500-2000字之書評。 』

Part.1 成為「現代人」的文化過程:社會變遷與主體回應

W03: 09/29
*David Harvey(2007)《巴黎:現代性之都》。全本閱讀。
Walter Benjamin (1938/2003中譯)《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:論波特萊爾》,頁259-285。

W04: 10/06
*Marshall Berman (1982)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. Part II & III, pp. 87-171.
Walter Benjamin (1938/2003中譯)《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:論波特萊爾》,頁193-256。
Charles Baudelaire(1869/2006中譯)《巴黎的憂鬱》。


W05: 10/13
*Georg Simmel (1971, ed. by D. Levine)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.
(1903) “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”, pp. 324-339.
(1904) “Fashion”, pp. 294-323.
(1908) “Group Expan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ty”, pp. 251-293.
(1918) “The Conflict in Modern Culture”, pp. 375-393.

W06: 10/20
*Peter Gay(2009)《現代主義:異端的誘惑》。全本閱讀。

Part.2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文化矛盾:各種「馬克思主義」觀點

W07: 10/27
*Louis Althusser(1971/1990中譯)〈意識型態和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〉,收錄於《列寧和哲學》頁151-206。
*Max Horkheimer & Theodor W. Adorno(1969/2008中譯)〈文化工業:作為群眾欺騙的啟蒙〉,收錄於《啟蒙的辯證》頁155-210。
*Theodor W. Adorno(1975/1997中譯)〈文化工業再探〉,收錄於J. C. Alexander & S. Seidman編《文化與社會》,頁318-328。

W08: 11/03
*Walter Benjamin ( 1935/1998中譯)《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》,全本閱讀。
Hannah Arendt (1969/2008中譯)〈導言:瓦爾特.本雅明,1892-1940〉,收錄於《啟迪:本雅明文選》,頁21-68。
Susan Sontag(1978/2007中譯)《土星座下》,頁139-176。

W09: 11/10
*Pierre Bourdieu (1979) Distinction, Ch. 1 & 5.
David Swartz(1997/2006中譯)《文化與權力:布爾迪厄的社會學》,第七章,頁163-217。

W10: 11/17
*Steve Jones (2006) Antonio Gramsci, 全本閱讀(台大圖書館網站下載電子書)。
Robert Bocock (1986/1991中譯)《文化霸權》。

Part.3 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拉鋸:經驗與實作

W11: 11/24
*Graeme Turner (1992/2002中譯)《英國文化研究導論》,第二∼五章,頁41-228。
*John Storey(1999/2001中譯)《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》,第五∼八章,頁105-234。

W12: 12/01
*Paul Willis (1977) Learning to Labor, Ch. 1-4, pp. 1-116.

W13: 12/08
*Paul Willis (1977) Learning to Labor, Ch. 5-9, pp. 117-199.
Paul Willis (2004) “Twenty-Five Years On: Old Books, New Times.” In N. Dolby & G. Dimitriadis eds. (2004) Learning to Labor in New Times, pp. 167-196.

W14: 12/15
*Dick Hebdige (1979/2005中譯)《次文化:風格的意義》,全本閱讀。
David Muggleton & Rupert Weinzierl (2003) The Post-Subcultures Reader, Introduction, pp. 3-23.

W15: 12/22
*Michel de Certeau (2000/2009中譯)《日常生活實踐:1.實踐的藝術》,頁1-216。

W16: 12/29
*John Fiske (1989/2006中譯)《解讀大眾文化》,全本閱讀。

W17: 01/05個人研究計畫討論

W18: 01/12 期末綜合討論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5  課程簡介 
第4週
10/06  Marshall Berman (1982)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. Part II & III, pp. 87-171.